河南室内设计联合会
知名高校

刘非: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编辑:李小明   来源:河南室内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6-1-29 10:48:17      点击:27564  
室内设计师交流空间
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作者:刘非
    摘 要: 古村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众多社会、历史信息。然而现存的古村落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该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古村落 临沣寨 保护 发展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特色各异的古村落,它们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记录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但是在近几年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使大拆大建,或者因过度的旅游开发而忽略了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不少古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房屋建筑经年累月,多已破败,古村风貌日渐消失。因此,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良性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临沣寨今后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临沣寨概况及其特色
    1.1 临沣寨概况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郏县东南部的堂街镇,距县城12km,距平顶山市约30km。临沣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古寨依河而筑,为一洼地型古村落。该镇地质资源丰富,处域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整个村落被一条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包围,平面呈椭圆形,围长约1100米、高6米多的寨墙上有城垛800个,寨墙内面积约为7hm2,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村内明、清代古建筑群俯拾皆是,以“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的朱镇府为代表的部分建筑院落至今保留完整,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之称。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 自然与历史文化特色
    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临沣寨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关帝庙融为一体,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1.2.1历史建筑特色
    临沣寨始建于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寨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两条,有明代故居三间一院,清代建筑100 余幢,400 多间,其中朱紫峰宅院最具代表性。这些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以红石为基础,青砖垒砌,将石头与砖木建筑结合为一体,而朱紫峰宅院又称朱镇府,被誉为“汝河南岸第一府”。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类型齐全。村落在历史街区、古庙宇、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一应俱全。2002 年,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专家发现临沣寨时,给予了极高评价:“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尤其是明代建筑,历四五百年而不变形,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为研究明代建筑过渡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临沣寨的建筑多为砖木脊坡式瓦房,属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与山西民居有一脉相承之处。房屋墙体为外石内土结构,冬暖夏凉,地基为红石垒砌,坚固结实。特别是明代民居,全部用红色条石筑砌而成,历时四百余年而坚固如初。建筑上的各类木雕石刻多以植物纹样、瑞兽图案、故事传说等为题材,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观,山墙上还多有红石透雕的花窗,具有较高的民俗艺术价值。古老的宅院还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1.2.2寨墙筑造特色
    寨墙按股罗盘八卦方位的乾、坤、巽三方,分别开东南门叫“溥滨”门,以其临利溥渠而名;西北门称“临沣”门,以其濒临沣溪水而得名;西南门叫“来曛”门,出自《南风歌》,寓意着主人对家庭和谐安宁、财源广袤的美好愿望。三个寨门皆用红石砌券,高盈丈,宽八尺有余,门首刻寨门名,字体遒劲,工艺精湛。三个寨门均装有两扇10 厘米厚且用铁皮镶裹的榆木大门,临沣寨门上的铁裹皮面鎏金有“同治元年”和“岁在壬午”的题字,至今仍清晰可辨。
    1.2.3民俗文化特色
    临沣寨依水而建,呈船形,寓意水涨船高,三个寨门按照八卦方位开设,分别命名为“浦滨”、“临沣”、“来熏”,寄托着朱氏宗族对家庭安宁、财源广茂、官运亨通的愿望。临沣寨内居民世代书香,文风绵长,有着深厚的文教传统,耕读文化世代相传。至今寨内仍保留的书赠匾额,词句优美、字体兼备,无不显示着当时人们的文化品位。临沣寨的基本形态是通过家庭和家族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的院落都是以姓氏聚居,体现了中原传统的社会文化。寨内历来民风淳朴,重教重义,村民皆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农历初一、十五敬祖祭神以及五虎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延续至今。
    1.2.4自然环境特色
    临沣寨地处平原地区,所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故而寨外的水系比较丰富,除了有护寨河围绕外,还有杨柳河从旁穿过。村寨四周环境优美,寨外河水环抱,芦花飘扬,每到盛夏,潺潺的流水,碧绿的芦苇和红石古寨相互映衬,构成包含了“农舍、河流、麦田、池塘、树林”等的典型乡村居住环境,体现了中原地区民居的历史风貌。
    2 临沣寨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现状
    如今寨内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多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甚至已拆掉重建,严重破坏了古村风貌的完整性。临沣寨自2005 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政府对临沣红石古寨做了初步规划,2001年,堂街镇成立了临沣寨开发办公室,专门负责临沣寨的旅游开发及文物保护工作,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开发保护古寨的规划。规划提出在古寨之外建设新村,并迁出部分村民,以求对古寨进行更好的保护。2006 年11 月编制完成《临沣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为申报AAA 级景区做好前期准备。虽然临沣寨的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近几年,政府出资把部分重要的古民居租下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陆续修缮了明代民居、朱紫峰宅院、朱紫贵宅院的破损房屋,恢复了宅院的原有格局。同时,寨墙也进行了修复加固。寨内南北大街等主要道路铺设了临时的水泥路面,解决寨内街道积水和泥泞等问题。目前,已有部分村民从寨内迁出。
    2.2 存在的问题
    2.2.1古寨建筑保护不力,损坏严重。
    一方面,临沣红石古寨内多处建筑陈旧,年久失修,一些木质门柱、窗棂窗花已经腐烂。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因村民居住,常年在屋檐下烧火做饭,木椽木梁已经面目全非;而且人们为出行方便,在寨墙东北角挖一个很大的缺口。
    2.2.2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的矛盾。
    由于现代居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古寨内原有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如今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给排水、电力、环卫等设施欠缺,导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无序堆放,管线私拉乱扯,严重影响村落的环境质量。另外,居民自发的改建、翻修房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以致出现了新风格和新材料民居,破坏了古村落和谐的氛围,割断了传统风貌的延续。
    2.2.3环境容量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
    古村落有限的空间及容量与不断增加的居住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居住环境的恶化导致一些年轻人和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迁出古村,剩余的低收入者和老年人无力对古建筑进行更新,很多老房子因而被废弃,整体环境质量更加恶化。如此恶性循环,古村慢慢丧失了原有活力,日益衰败。
    2.2.4社会使用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其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社会使命,承载传播文明、历史文化教育的重任。资金充足是做好古寨保护开发工作的先决条件。虽然每年中央补助资金351 万元,但要实现古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大笔资金。而且郏县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其它产业支持。因此,资金缺乏一直制约着古寨的保护开发工作,历史保护修缮工作受到限制,古民居持续破落,致使村里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村外人对历史文明的青睐产生碰撞。
    2.2.5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受限。
    临沣红石古寨处于开发初期,基础设施不完善。停车场地有限;农家旅馆无法满足住宿游客的需求;中国临沣红石英谈艺术创作中心装置不完备,无法提供很好的创作环境。
    2.2.6居民保护意识淡薄。
    村内的居民是保护古村落的主体。但农民本身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平有限,对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使得居民破坏古建筑、古文物的状况时有发生,古村落陷入了“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境地。而且动员居民迁往新村的工作也难以开展。
    2.2.7非物质文化逐渐散失。
    临沣寨除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如庙会活动、苇编工艺等,它们和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相互衬托,构成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注入,居民的原有生活氛围改变,古村内很多传统手艺因此失传,一些节日庆典也不如以前隆重。
    2.2.8政府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专业人才稀缺。
    虽然政府针对临沣寨的基本情况做出了保护开发规划,但缺乏科学性、长远性。目前,专业人才稀缺,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寨未来的发展。
    3 临沣寨保护与发展对策
    古村落不是静止不动的文物,而是活的社区,是历史的历代传承,对它“静止不动”的保护和“推倒重来”都是极端的做法,必须要在保护中树立发展的、以人为本和文化传承的观点,事实证明只有发展才是古村落生存的基本方式。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和健康发展,结合临沣寨的现状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整治历史风貌
    根据临沣寨特点划定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针对不同范围采取不同的保护整治措施。核心保护区即寨墙围合的区域,应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建设控制区则保护、建设并重,范围包括寨墙周边护城河及古村入口区域;村寨外围包括新村所在地的区域即为环境协调区,区内以建设发展为主,尽量与整体历史环境协调一致。
    3.1.1建筑整治
    传统建筑是形成古村落物质空间的主要元素,古村落许多文化形态也是依附建筑而存在,因此保护整治传统建筑是古村落保护的中心任务。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古建的原真性。根据传统建筑风貌价值及其完好程度,分别采用保留、改善、更新、再生等保护整治模式。对保存较好的院落实行重点保护,对其他一些老房子实施就地原样保护。这样既可维护村民的日常生活轨迹,又可使旅游者直接进入并有机会融入古村镇原生态的文化氛围中,切实感受古村镇居民本有的生活风貌及原生态的文化行为,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此外,古村内的老建筑长期空置,将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除了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需结合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筑内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内的老建筑。
    对于朱镇府等具有文物价值的宅院,应在不改变现状的基础上修缮保养;一些普通的历史建筑则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内部的改造,或安排村民回迁居住,或作为博物馆、活动中心、陈列室等文化设施;与历史风貌不甚协调的建筑在改善更新后,可开发成商业餐饮服务设施等。
    3.1.2空间整治
    空间格局是古村落重要的构成要素,临沣寨的道路、街巷、水系及村落平面几何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与村落的整体风貌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必须加强保护。临沣寨内部结构以“井”字型道路为中心,依据这一结构对于重点街道的立面及铺地进行整治,拆除或更新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其他设施,保持沿街建筑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还原古时的红石路面。与此同时,修复加固朱氏宅院及祠堂、红石寨墙等标志性景观,强化其象征功能,并结合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以保障视线的通达性。
    3.1.3景观整治
    景观作为古村落风貌的背景和点缀,对古村整体格局的形成起着本底的作用。古村落景观包括村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村内的绿化空间环境。临沣寨地处平原,山水景观欠缺,因此要加强对古村内部及周边水系、耕地、林地等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田园野趣的氛围。一方面结合护寨河、杨柳河的清淤美化,贯通村内的各个水塘,并人工加以疏浚开挖形成一个曲折有致、纵横完整的水系,遍植芦苇,再现当年“千亩芦苇随风摇”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利用古村内现有的池塘、菜园、庙宇、庭院以及拆除建筑后的空地等,建设小型园林景观,以活跃古村空间,也满足了村民和游客小坐休憩、品茗交谈的需要。
    3.2 统筹新村、老村建设
    目前,临沣寨古村落外围的新村建设已经开始,按照规划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将主要集中在新村,仅余部分村民在老村继续生活居住。提出新村和老村的统筹建设,是要明确定位新村和老村的不同功能,解决好旅游与生活的关系。在进行旅游开发等活动时应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避免因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
    3.3 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临沣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破损,排水排污渠堵塞,缺乏现代的网络通信设备,环境卫生较差,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建设完善水、电、路、通信、环卫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是村镇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临沣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为前提。古村内道路建设,要使用当地传统的材料工艺,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并能够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确保车辆进出畅通;供电线、网络线、电视信号线等则尽量埋底铺设,避免乱拉乱扯;完善排水系统,引导生活污水排放,避免直接排入河流、水塘;垃圾收集站、公厕、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不能产生明显的视觉冲突。新村的基础设施应按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3.4 保护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保护和延续是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正逐渐流失,最终古村落将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因此,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才会使古村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立足自身特点,最大限度挖掘古寨文化。充分发挥临沣寨资源优势的战略选择应是休闲化、体验化综合开发。具体地说,就是以临沣寨的建筑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歌舞文化为主要形式,开展以村寨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寨遗存观光游。
    一是要结合寨内古建筑宅院的修缮整治,安排部分原住居民回迁,保留原有的生活居住氛围。二是收集整理临沣寨流传至今的文学艺术、人文典故、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历史文化遗存,促使当地居民更好地了解并自发传承的同时,也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展现中原传统生活,宣扬优秀的民俗习惯,进而打造一个中原传统风俗习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增强古村落的文化特色。
    3.5 建全管理机制
    临沣寨内古建筑的修缮需要大量资金,而村民和政府都未必能承担,现在政府只把部分重要的古建筑从村民手中租出来进行修缮,大部分临沣寨居民还没有从古村保护开发中获益,因而支持参与度也不高。如今,临沣寨的建设、保护等工作全部由临沣寨开发办统筹负责,然而单靠开发办的技术、人力承担古村建设开发管理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尽快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监督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引导加村民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地政府应立足临沣寨实情,作出科学长远的规划并以此引村民。当地村民更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临沣寨的保护开发工作中。通过政府引导加村民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议临沣寨成立股份合作公司,结合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鼓励村民以古寨内的老建筑作为资本参股入股,村委会代表全体村民投入一定的开发建设资金参股入股份合作公司,同时积极拓宽其他融资渠道,如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向银行借贷等。股份合作公司主要从事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事务,开发办则进行监管协调工作。
    在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始终将居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居民的保护意识,通过村民入股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居民参与到今后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并在股份公司的经营中应建立企业信息透明制度和投诉监督机制,拓宽村民的参与、监督渠道。
    3.6 完善交通设施
    临沣寨资源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挖掘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交通不便,因此加大交通设施投入必不可少。在平顶山市范围内,以高速公路为主干,进一步完善平顶山市的路网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互补性、关联性强的优势,加强与郑州和洛阳临近两市的旅游协作,拓展临沣寨的旅游发展空间,增强临沣寨与外界的交流,使古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 语
    保护与发展对古村落是个永恒的话题,保护要严格遵守,发展也必不可少。临沣寨不同于开发成熟的古村落,它现在的知名度不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要谨慎对待,依据自身特点进行妥善的保护及合理的发展,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避免重蹈周庄等古村盲目进行旅游开发而致使原真性丧失、商业化过浓的覆辙。临沣寨作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临沣寨内众多的明清历史建筑、传统风貌以及街巷形态,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工程,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临沣寨历史古村落的保护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整体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郑东军,吕军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探微. 中原文物,2006(05):80-84.
[2] 张强.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 长安大学,2009.
[3] 陈乙文. 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以高迁古村落为例. 小城镇建设,2008(02):48-51.
[4] 张永龙. 里耶镇历史街区建筑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中国园林,2003(11):25-28.
[5] 阮仪三,孙萌.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25-32.
[6] 赵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束晨阳. 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一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 中国园林,2008(7):9-15.
[8] 蔡育新,冼挺超. 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思路探讨——以东莞市南社古村为实例.小城镇建设,2008(12):14-20.
[9] 马航.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一传统聚落规划的在思考.德国包豪斯大学建筑学院博士2006.
[10]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 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2008.
[12] 束晨阳. 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一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 中国园林,2008(7):9-15.
本文相关关键字: 刘非 |  古村落 |  保护与发展 |  临沣寨 |  美丽乡村建设 | 

更多网友评论    

已有评论(0条)

昵 称:

老板电器
莫顿家居
大金空调
设计趋势
诺贝尔磁砖健康岛拉卡萨国际家居日立变频中央空调海信中央空调大唐合盛瓷砖三菱重工海尔中央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