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室内设计联合会
知名高校

闵顺柱:记【新县梦】—“设计改变农村”考察之感悟

编辑:李小明   来源:河南室内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4-1-11 13:01:23      点击:28048  
室内设计师交流空间

    一、 舌尖上的乡村
    从新县“新农村设计”考察回来,已经过去好几天了,身在郑州,而我的灵魂依然在新县的西河村、王洼村、杨高山村、湖河村、居畈村、老叶湾村、毛铺村、丁李湾村、韩山村、簸箕山、莲花堰等地游荡。由于灵魂没有归位,整个人显得僵滞木讷,虽有很多话要说要写,但心一时半会儿不能收拢,也不知从哪儿开始。饮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食材则是一个地方的环境生态是否优良的标志。
    到新县的那天晚上,当地政府的杨县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简约清洁的餐厅,四处飘散着久违的香味,圆形的宴会桌上摆满了当地的特产菜肴,儒雅风趣的杨县长笑着说:穷乡僻壤的新县,拿不出什么高档东西招待你们,都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地方小吃,请大家品尝。对于我这个出生于本地的人来说,晚宴还没有开始,就知道了今天餐桌上摆的菜肴,是其他同行人或许从未尝过的佳品。比如那盘“油炸小河鱼”,必须是在没有任何污染的水体中,才能生长出这样的小鱼,这个菜对于生在污染严重的都市人来说,是没有口福的,那种口感和鱼塘里喂饲料的鱼的口感完全不同;“锅仔羊肉”更是当地一大特色,此地的山羊与北方的绵羊截然不同,平时都散养于山边坡地,啃食着没有污染的绿草,个小毛长精肉多。没有接触过任何饲料的山羊肉才能散发出如此强劲的鲜味。还有新县著名的“闷罐土猪肉”,一般的饲料喂养的猪大都是三个月左右出栏,而新县本地的土猪则是以山地散养为主,自由充分的阳光沐浴,农家喂养一头猪大致需要一年的时间。这种土猪肉吃起来才有肉味。诸如此类的佳肴,实在是太多太多。田间地头里的各种小菜,都是都市人平时不可能吃得到的。豫南人本来就勤劳聪慧,大部分都是500年前从江西等南方搬迁过来此定居的移民后裔,尽管斗转星移数百年,但南方人的那种精致细腻的生活习性依然传承了下来。客观原因就是那里到处都有自然生长的无污染的有机食材;所以,豫南美食在中原地区是出了名的。豫南被誉为“北国的江南、江南的北国”的美誉,美食就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久居都市里的人,在饮食上有一种感觉,无论是各种饭店酒楼的菜品,给人的味觉基本上都差不多,并有一个统称,那就是“酒店味”。人们虽然在豪华酒店里道貌岸然地付出高昂代价,品尝着所谓的“酒店味”,可骨子里仍对那些乡村土味还留有深刻的记忆。留存于记忆的并非是精美的刀功,亦非是那些别出心裁的摆盘,而是那没被污染的和没有那些乱七八招调料的清纯。
    今人的生活品质,较古人来说,实在是不敢恭维。除了污浊的汽车尾气,就是浓浓的雾霾。心之向往的伊甸园,就是那些没有被现代工业和土地开发所强暴过的乡村了。
    二、 乡村是最佳的居住地
    从人类社会开始择地而居的时侯算起,居住环境就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传统的风水哲学,其终极目的也是告诉人们,如何选择最佳的安葬与居住地。中国古人对生存环境的选择较现代人来说,是有绝对优势的,也有本质的区别。古人选择寄居地,是因为某地环境条件适合人们生存,有主动性;而现代人所选择的居住地,大都是因为生活的无奈,而不得不在某地生活,更多的是被动的。比如人们都蜂拥于城市,撇开经济因素,单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拥挤、污浊、浮躁的城市,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益处呢?
    城市人所不具备的环境条件,乡村依然存在,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山水缠绵,四季冷暖,世世代代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天的晨曦把一片珍珠撒在萌动的蓓蕾上,灌满溪水的泥土在早春里苏醒了,在阳光的抚慰下泛着瓦青色的油光。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闲卧于荫下的花狗也懒的去管鸡们与猫们的那些琐碎的明争暗斗;那些暮归的牛群羊群,迎着黄昏的秋阳看去,已分不清有几只几个,随着一阵达达的奔跑声,身后荡起一片片烟尘;冬日的晌午,接近午饭的时刻,端坐在廊檐下晒太阳的大妈却忘记了生火煮饭。一座座的村庄,散落在诗意般的山坳里,参天的千年银杏将其覆盖个严严实实;若不是走近了,你很难看清原来错落有致的屋舍,入了门,却是几进几出的庭院。前后左右的邻里,虽不是一家人却炊烟相闻了好几辈子,相互间已无什么秘密可言,更没有什么隔夜的怨恨。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高低差别,无论你在外混得咋样儿,回来后还是三姑四姨的亲戚;无论飞船已经飞到了哪个星球,高铁跑得有多么快,“鸡的屁“又是咋样的高,时间与节奏对于那些山坡树荫下村庄里的人来说,一切依然还是那么的缓慢。
    城市是以人为本,而农村则是以自然为本;城市人忙的都是钱,而农村人忙的是个情;城市人法重于情,而农村人依然是情重于法;农村人吃的是有机食品,喜欢四季分明的太阳与月亮;而城里人吃的是有害的食品,他们更喜欢四季如春;城市人围着狗转,而乡村是狗围着人转;城市人相信西医,而农村人更相信中医;城市人活在防盗窗里,而农村人活在自由的天地间⑴;农村人粗茶淡饭能活到九十九,而城市人想活高寿,必须用药陪着。随着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人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相比农村那种慢节奏的散养生活,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向往。乡村才是人们最佳选择的居住地。
    三、 寂寞的空巢
    城市户口,吃商品粮,正式职工,大学生,打工仔,打工妹,万元户,企业家……城镇建设等,以上的这些词,是中国一个时期的特色。这些词的出现,持续了二三十年,在这个二三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道路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宽了,楼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了,城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挤了。在修路盖楼和扩城的过程中,人们听到更多的声音是:施工机器的轰鸣声,拆除旧房的倒塌声,机动车辆的拥挤声,城中村彻夜不眠的吵杂声……而农村的那些风吹树叶,雨打沙滩,家长里短,鸡鸣犬吠之声,在不经意间却慢慢地淡化了,人们都在忙着提高“鸡的屁”,忙着融入城市或者更大的城市,在喧嚣的闹市中一觉醒来,发现我们可持续的文化之根竟源于乡村!乡村不知在什么时侯已变得鸦雀无声、寂寞孤独,并朽枯不堪与垂垂老矣。曾几何时,那些雕梁画栋的高门大院也是人欢马叫,而如今却是个破壁残垣,就在那未倒的廊柱上,曾经的主人,为了不同的喜庆节日,不知挂过多少不同种类的大红灯笼?透过老祠堂那精美的砖雕山花、惟妙惟肖的木雕门窗、布满青苔的高高石阶、长满野草的空旷大院,可以看出家族曾经的兴旺与显赫。就是泥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里,也曾充满着柴米油盐的清贫天伦。今天的乡村只剩下一扇扇紧锁的腐朽的木门,还有门上那锈迹斑斑的很久不曾开启的铁锁,以及门上那残留的不知是红喜联还是蓝孝联当初粘贴的印迹。这些建筑的主人,有的已经消失在尘封的岁月里,有的因为生活或者所谓更好的生活,远走他乡变成了城里人。整个村庄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只剩寥寥的几位无法离开的老人与孩子。曾经的风花雪月与喜怒哀乐,只留存于那些在廊檐上、阳光下、静静的闭目养神的老人的记忆里。这些留守的老人,安详地守望着未来不多的时光。
    乡村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乡村在没落的同时,“民约村规”、道德自治“、祖祠族谱”、“孝道理制”等,也一并淡化消失。文化在急剧的衰退,在没了乡村的日子里,我们的心是空的,我们将无处寻根;没了根,我们将不知从何处来,更将不知要到哪里去?
    四、乡村的无奈
    去过乡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喜欢乡村而又为未来的乡村担忧。乡村有美好的生活环境,是真正的宜居之地,但目前却没有与现代化城市同步的生活条件。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大形势下,乡村阵营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的沉重叹息。信息资源落后,知识环节落后,整合能力落后,它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比,乡村那宁静安详的内心却充满了燥动。首先是人的表情,沒有了往日的那种春种秋收、按部就班的条理,二十四节气的时令明显淡化,传统的农耕程序也有所变异,由于大批青壮年的外出,原本的精耕细作也显得粗枝大叶,本应秋后就该翻的田地,来年的春天还是高高地高耸着返青的稻茬……在那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所有的田边地头都是庄稼,而现在大片大片的优良土地却长满了流泪的荒草……这些现象说明人的意识形态已发生了变化。
    人心的荒芜比自然的荒芜更可怕。如今的农村,从人的内心世界来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了。由于化肥代替农家肥,除草剂免去了人力对庄稼的梳理,大量的机械化操作,使原本就人多地少的闲散人力资源潮水般地涌向城市,留下的大部分时光是娱乐。再加之农作物的回报率本来就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太低,农民种田入不敷出,导致农民弃田)。久而久之,人的惰性见长。勤劳朴实的乡村本质在渐渐淡化。由于大学的扩招,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以及大学的高昂费用等诸多原因,现在很多乡村少年,早早缀学,加入打工仔与打工妹的行列大军。相对经济效益来说,继续求学已不太重要。乡村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这样在悄然的转换。
    城市的扩展带动了乡镇的建设,原本古朴宁静的小镇,不知什么时候横七竖八地增添了许多新街和大马路。新街和大马路的两旁,瞬间立起高高低低的豆腐块似的建筑,那些修建了新街和大马路的乡镇,并没见到经济有什么明显的改观,却为此而牺牲了大片大片的良田,污染了环境、损坏了生态、拆毁并破坏了诸多有保护意义的古镇。扩展或新建的乡镇,大都空闲甚至被称为鬼城。开发商那无序盲目的扩建,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搅乱了有序而安静的村民的神经。
    是谁让许多美丽的乡村变成了四不像的罪魁祸首?
    ——是那些基层政府的形象工程。
    所有的形象工程,几乎没有一个是从村民的利益出发的。随着政府的每一次换届,都想搞出不一样的新花样儿。于是,恬静的乡村就变成了他们的手中任意挥霍的试验田。至于结果,没人管,那是下一届的事。
    五、 乡村的未来
    穷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否极泰来。乡村的现状令人担忧,但并没有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首先乡村自然条件的基础是好的,其次是广大的村民有改善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只要有好政策好方案,对乡村村民有益,大家一定会支持和配合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容易偏激,当意识到要改变乡村时,大家便一股脑地上项目、扩建、拆除、城镇化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国际化。我们几百上千年的自然乡村,不知什么时候堆满了非驴非马的欧式建筑,痛心的是摒弃了我们的传统,以欧式为豪华标准为楷模对象。这显然是需要我们当地政府、社会团体、专业人士、新闻媒体们应该正确规划与正确引导的。
    新农村的设计方向,应该是有生活的农村,不都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旅游景点。一些地方政府,谈到乡村建设,立即想到挖掘传统元素,整合旅游资源。有些地方是可以围绕一些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建设一个仍然有生活的中心景点,以此来带动周边的新村改造,重点是乡村的整体,而并非是有价值的个体。当地政府在新农村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负责资金互助的筹建上,如何设计应该交给专业人士与村民。不要把实质上是失败的城市建设方案强行塞给乡村。农村可以有城市的配套设施,但不可以城镇化,要总结城市建设失败的教训,还一片净土于乡村。今天的乡村需要的是改良,而不是被取缔,对乡村的规划设计落实完善之后,乡村应该还是乡村。
    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天上有鸟,水里有鱼,村里有年轻人,山上有绿树,河里有清水,地里有庄稼……长期破坏性的经济建设使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损伤,需要恢复植被,改良土壤,净化空气,让乡村回到有机的良性的自然环境中来。垃圾能管,雨水能收,污水能处理……采取科学的水质循环系统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彻底清除乡村垃圾顽症;白墙黛瓦、影壁回廊、前厅房后堂屋,前有塘后有林、院中有大树,回归到本土的有内敛的平行建筑上来,保留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家里藏书、村里唱戏、镇里看电影,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跟上;村有乡规、人有情理、家有孝道,实现乡村自治,恢复宗祠族谱……总之,未来的乡村,生态是环保的、环境是健康的,原住民是以本土为家,恢复原有的田园生活方式,留住传统的乡土文化,明确乡村的根源文化身份。
    六、乡村的身份
    “农村”这个词,在中国一直以来好像都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从乡村出来的人还是物,总是有意无意的进行包装或掩饰一番,这样好像才能拿的出手。农村在某些方面,有时也好像代表着一个阶层,这个阶层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为自己开脱的理由,那就是条件差。围绕乡村有许多有意思的用语,比如:乡巴佬儿,乡下来的,穷乡僻壤……为什么到省城,叫上省城;到乡村去,叫下乡呢?这种称谓明显有身份地位的偏见,就算你腰缠万贯,那也是个土豪。总之,与乡村有关的都要带个“土”字,这个“土”字就是它的身份,而且被封印了数千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或者说是弱势群体,总是被利用被支配,相对城市来说,并且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历代改革都是如此,就是这次中国大建设大发展也不例外,中国乡村依然处于从属地位,资源被开发,人力被利用,但给于乡村的回报与乡村的付出远远不对等。由于乡村的经济属性,决定了乡村的经济地位;由于乡村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乡村的经济状态;由于乡村的经济状态又决定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乡村的生活环境又反过来制约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的经济身份,在这个商业化、国际化的大发展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认同。
    乡村的政治身份,更是不容乐观。占人口比例绝大部分的农民,分布在广大的乡村,改革开放以后的乡村,是以改善自我经济条件为宗旨的,人口关系虽在乡村,但大部分都生活在异地,乡以下的居住地基本空巢,而寄居在异地的乡民,又无法融入他乡的政治组织。乡村的主体村民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政治活动。我国最小的有表决权的政治组织,是以镇为单位的,乡以下的团体只是执行而已。久而久之,乡村的政治身份已经非常模糊了。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的平台不断的扩大,乡村的另一种身份却在慢慢的显现,那就是根源文化的身份。当今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南北相溶、东西相汇,太趋于同质化,导致的结果是千城一面,更有甚者是地域性的文化属性也在慢慢地模糊、慢慢地消失、慢慢地融合。人们往往在攀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就看不到根了;当看不到根的时侯,您的感觉就是恐慌。也只有在这时,人们才开始去寻根。起初是想努力地打造国际化的平台,然后与外界交流沟通,当真正进入到国际化的平台后,你才发现拿什么去和别人交流呢?于是开始呼唤传统与本土,传统文化是有时间性的,本土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乡村才是地域文化的根源啊。未来的乡村,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其根源文化的身份。
    七、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设计改变农村等一切行为,必须在认同并尊重乡村根源文化这个身份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必须重建人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必须恢复传统的居住模式,必须回归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必须形成法制与道德的良性规范。新的乡村不再有社会的从属地位,消除与城镇的阶层划分、生活模式与生活状态。
    乡村应该是城市的向往,乡村也必然是未来人们美好的去处。
(文、图:闵顺柱,写于2014、1、10 )
    参考文献
    孙君;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本文相关关键字: 闵顺柱 |  新县 |  农村考察 |  感悟 | 

更多网友评论    

已有评论(3条)

昵 称:

河南室内设计网网友     发布于:2014-01-12 11:13:13

说的好,乡村建设 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新县周河乡汤冲葛粉加工厂,之前在加工葛粉时产生大量的污水 厂方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在河里,导致河的下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鱼类全部灭绝。希望厂方引起重视,及时有效的处理好污水,不能敷衍了事。。

河南室内设计网网友     发布于:2014-01-12 11:13:02

说的好,乡村建设 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新县周河乡汤冲葛粉加工厂,之前在加工葛粉时产生大量的污水 厂方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在河里,导致河的下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鱼类全部灭绝。希望厂方引起重视,及时有效的处理好污水,不能敷衍了事。。

河南室内设计网网友     发布于:2014-01-12 11:12:04

说的好,乡村建设 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新县周河乡汤冲葛粉加工厂,之前在加工葛粉时产生大量的污水 厂方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在河里,导致河的下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鱼类全部灭绝。希望厂方引起重视,及时有效的处理好污水,不能敷衍了事。。

更多网友评论

老板电器
莫顿家居
大金空调
设计趋势
诺贝尔磁砖健康岛拉卡萨国际家居日立变频中央空调海信中央空调大唐合盛瓷砖三菱重工海尔中央空调